大家好,我是小新,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古代同姓不婚,同姓不婚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古代习俗同姓不婚,基本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,现在基本不了,只要不是直系亲属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就可以 早在先秦时代,人们就明确提出了“同姓不婚”的原则。
2、如《国语·晋语》所说:“同姓不婚,恶不殖也”。
3、《礼记》也说:“取(娶)妻不取(娶)同姓”。
4、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曾经指出:“男女同姓,其生不蕃”。
5、唐代孔颖达作注疏时解释说:“礼取(娶)妻不取(娶)同姓,避违而取(娶)。
6、故其生子不能蕃息昌盛也”。
7、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又说:“内官不及同姓,其生不殖,美先尽矣,则相生疾”。
8、孔颖达疏云:“言内官若取(娶)同姓,则夫妇所以生疾,性命不得殖长”。
9、所谓“蕃”,本指草木生长茂盛,此处是指子孙繁衍。
10、殖,繁殖,孳生。
11、上举诸家先秦文献,都说同姓男女结婚对繁衍后代不利。
12、这究竟有无科学道理,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。
13、 所谓同姓,本指同一个家族,最先是属于同一个血统的。
14、古人认为同一个姓氏的男女结婚,所生后代就不昌盛,甚至会带来种种遗传性的疾病,因此在周代就作出了同姓不婚的规定。
15、如《幼学琼林》所说:“同姓不婚,周礼则然”。
16、这一规定表明,早在两千多年以前,古人已经初步意识到同姓近亲结婚的危害。
17、自秦汉以来直至清朝,历代均实行了此一规定,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限制了近亲结婚,对提高当时的人口素质无疑起过某种积极的作用。
18、 但话又说回来,“同姓不婚”这一原则也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,并不能真正解决防止近亲婚配的问题。
19、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,古人还不可能全面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害处。
20、正因为如此,也就没有作出禁止异姓近亲如姑表兄妹或姨表兄妹通婚的规定。
21、这当然是一很大的缺陷。
22、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未能完全解决。
23、 其实,即使是同姓,有的由于世代既多,血缘关系已经十分疏远;有的彼此住地相隔数千里,籍贯闾里完全不同,在古代封闭式的交通条件下,世世代代都是绝缘的,实在毫无血亲关系可言;有的系中途改换姓氏,就算与人同姓,更是无任何血缘关系可言的。
24、诸如此类的同姓青年男女通婚并不碍事,也绝不会影响后代的生殖和繁衍。
25、与此相反,男女二人虽非同姓,而两人是姑表兄妹或姨表兄妹,血缘关系很近,在这种情况下通婚肯定会对后代产生不良影响,导致“其生不蕃”。
26、古代姑表兄妹或姨表兄妹通婚的现象司空见惯,子孙后代得遗传病的亦复不少,甚至生出痴呆、聋哑、肢体赘残或其他畸形婴儿。
27、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,就因和表妹结婚而酿下了苦果。
28、我国有的地方特别是某些农村(尤其是个别交通极端困难的山村),新生儿中白痴、低能儿、肢体赘残及其他畸形儿的比率之所以很高,究其原因,除了环境因素之外,最主要的就是近亲结婚甚至反复近亲结婚。
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