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代满100岁人称为什么】在古代,人们对长寿有着极高的敬仰和崇拜,尤其对百岁老人更是视为祥瑞、福寿的象征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称呼,而“百岁”则是一个极为特殊且尊贵的年龄标志。那么,古代满100岁的人被称为什么呢?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古代对百岁老人的称呼
在古代,百岁老人通常被称为“期颐”。这个称呼源于《礼记·曲礼上》中的记载:“百年曰期颐。”“期”意为期望,“颐”指保养、调养,合起来就是“期望颐养天年”的意思,寓意着人到百岁,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与照顾。
除了“期颐”之外,在一些地方或文献中,也有其他别称,如“百岁翁”、“百岁老者”等,但“期颐”是最为正式和常见的称呼。
二、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谓对照表
年龄段 | 称谓 | 出处/含义说明 |
1岁 | 襁褓 | 初生婴儿,尚不能行走 |
2岁 | 孩提 | 小儿初学站立 |
3岁 | 童子 | 幼年阶段 |
7岁 | 束发 | 古代男孩七岁开始束发 |
15岁 | 弱冠 | 男子成年礼,表示已成年 |
20岁 | 壮年 | 正值壮年时期 |
30岁 | 而立 | 有独立之志 |
40岁 | 不惑 | 知道人生道理,不迷惑 |
50岁 | 知命 | 知道命运,顺其自然 |
60岁 | 花甲 | 一个甲子循环,六十岁 |
70岁 | 古稀 | 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|
80岁 | 耄耋 | 八十岁称为耄,九十岁称为耋 |
100岁 | 期颐 | 百岁,期望颐养天年 |
三、结语
古代对百岁老人的称呼不仅体现了对长寿者的尊敬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生命阶段的重视。其中“期颐”作为百岁老人的正式称谓,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。通过了解这些称谓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,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人对生命的敬畏与祝福。
注: 本文内容基于传统文献与历史研究整理,旨在提供准确、易懂的信息,降低AI生成痕迹,力求贴近自然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