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扑朔的意思是什么】“扑朔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文学作品中,尤其是古诗文。它原本形容动物毛发纷乱、杂乱的样子,后来引申为事物复杂、难以分辨或情况混乱的状态。
一、
“扑朔”一词源于古代对动物毛发的描述,后多用于比喻事情复杂、难辨真伪或局势混乱。在诗词中,“扑朔”常与“迷离”连用,形成“扑朔迷离”的成语,用来形容事物真假难分、局面错综复杂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扑朔”使用较少,但其含义仍保留于文学和文化语境中,具有一定的修辞效果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扑朔 |
拼音 | pū shù |
词性 | 形容词/动词(古义) |
原意 | 动物毛发纷乱的样子 |
引申义 | 事物复杂、难以分辨;局势混乱 |
常见搭配 | 扑朔迷离 |
出处 | 《木兰诗》:“雄兔脚扑朔,雌兔眼迷离。”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文学或比喻,表示事情复杂难辨 |
含义总结 | 描述事物复杂、难辨真伪或局势混乱 |
三、延伸说明
“扑朔”一词最早出现在《木兰诗》中,原句是:“雄兔脚扑朔,雌兔眼迷离。”这里“扑朔”形容雄兔的脚毛蓬松杂乱,而“迷离”形容雌兔的眼睛模糊不清。后来,“扑朔迷离”被广泛用于形容事情真假难分、局面复杂,常用于文学描写或对现实状况的比喻。
虽然“扑朔”在日常口语中不常用,但在阅读古文或欣赏诗词时,了解这个词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意图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扑朔迷离”的具体用法或相关诗句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