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水深火热的意思】“水深火热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人民生活极其困苦、艰难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战争和百姓生活的痛苦,常用于描述社会动荡时期人民所遭受的苦难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水深火热 |
拼音 | shuǐ shēn huǒ rè |
出处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如水益深,如火益热。” |
释义 | 比喻人民生活极度困苦,如同处于深水中和烈火中一样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战乱、灾荒或社会动荡时人民的悲惨处境。 |
近义词 | 生灵涂炭、民不聊生、饥寒交迫 |
反义词 | 安居乐业、丰衣足食、安居乐业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水深火热”最早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,原文是:“今之欲王者,犹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,苟为不畜,终身不得。苟不志于仁,终身忧辱,以陷于死亡。……如水益深,如火益热。”孟子用“水深”和“火热”来形容国家治理不当带来的灾难性后果,强调统治者应关心民生。
后世在使用这一成语时,逐渐将其引申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。
三、实际应用举例
1. 历史背景:在古代战争频繁的年代,百姓常常流离失所,生活困苦,常用“水深火热”来形容他们的处境。
2. 现代用法:如今,“水深火热”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中,表达对某地人民生活状况的关切。
四、总结
“水深火热”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语,不仅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政治和民生的关注。在今天,它依然被广泛使用,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民生福祉。
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、出处及用法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的丰富性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运用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