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过门不入出处于哪里】“过门不入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做事专注、专心致志,甚至到了连经过家门都不进去的地步。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历史典故,源自古代先贤治水的故事。
一、成语来源总结
“过门不入”最早出自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禹娶涂山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”意思是大禹在治理洪水期间,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,全身心投入到治水事业中。后世用“过门不入”来形容人为了事业或责任,不顾个人生活,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。
这一典故体现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,也成为了后世称赞有志之士的常用语。
二、出处与释义对照表
成语 | 出处 | 原文 | 释义 |
过门不入 | 《尚书·大禹谟》 | “禹娶涂山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” | 指大禹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,形容人专心于事业,不顾个人生活。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过门不入”不仅是对大禹治水精神的赞扬,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“公而忘私”、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推崇。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,成为许多仁人志士效仿的榜样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过门不入”更多用于形容一个人非常专注于工作或目标,即使遇到家庭或个人事务也选择暂时搁置。虽然有时可能被误解为过于冷漠,但在特定情境下,它依然是一种值得尊敬的态度。
四、结语
“过门不入”作为成语,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也展现了古人对于责任与奉献的深刻理解。了解它的出处和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,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精神指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