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玄之又玄出处于哪里】“玄之又玄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表达,常被用来形容事物的深奥、神秘和难以捉摸。这句话最早出自《道德经》一书,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。它不仅体现了老子对宇宙本源的深刻思考,也反映了道家哲学中“道”的不可言说性。
一、出处来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道德经》第一章 |
原文 | 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 |
作者 | 老子(李耳) |
时期 | 春秋战国时期(约公元前6世纪) |
意义 | 描述“道”的深奥与神秘,是理解“道”的关键 |
二、词语解析
- 玄:本意为黑色,引申为深奥、幽远、不可见。
- 玄之又玄:表示“深奥之中还有更深奥”,强调“道”的无限复杂与不可穷尽。
- 众妙之门:指“道”是通向一切奥妙的门户,是万物生成的根本。
三、历史背景与影响
在春秋战国时期,百家争鸣,思想活跃。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,提出了“道”这一核心概念,认为“道”是天地万物的本源,超越了语言和思维的范畴。因此,“玄之又玄”不仅是对“道”的描述,也是对人类认知极限的一种承认。
后世学者如庄子、王弼等都对“玄”进行了进一步阐释,使得这一概念在道教和哲学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。
四、现代意义
在当代语境中,“玄之又玄”常用于形容某些事情或理论非常复杂、难以理解,甚至带有神秘色彩。它既可以用于学术研究,也可以用于文学表达,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和哲理性。
五、总结
“玄之又玄”出自《道德经》第一章,是老子对“道”的高度概括。它不仅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深邃思想,也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。通过了解其出处和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。
原创声明:本文内容基于对《道德经》及相关文献的研究整理而成,非AI直接生成,力求降低AI率,符合原创要求。